业界
A股是否已跌出买入时机 新能源新一轮反弹行情要
三大指数午后震荡回落,沪指一度逼近平盘线,深成指、创业板指涨幅收窄至0.7%。板块方面,赛道股、汽车产业链继续强势,零售、稀土、工业母机等板块表现活跃;银行、房地产等板块表现相对低迷。总体来看,个股依旧涨多跌少,两市超3800股飘红,成交达5240亿元。截止发稿,沪指报3123.26点,涨0.25%;创指报2368.86点,涨0.79%。
盘面上,房地产服务、一体化压铸、汽车零部件板块涨幅居前,大豆、银行、房地产板块跌幅居前。
市场持续震荡态势下,大盘已连续4个交易日收跌。自7月5日,上证指数反弹至3424高点以来,指数已跌近10%。市场的接连下跌,叠加国庆长假的即将到来,更让不少投资者担心会进一步加剧资金流出,使得弱势的行情雪上加霜。
此次行情是否会跌破前期4月低点再创新低,成为市场争论焦点。其中,海通证券荀玉根团队指出,经历7月5日以来的调整,A股估值已接近4月底,创新低概率很小。
伴随着市场对本轮行情的疑问,机构观点分歧显现,近期成交低迷的惨淡行情下,“跌麻了”是多数投资的心声,市场是否会延续下跌趋势,也是投资者最疑惑也最关心的问题。
今年国庆休市时间为10月1日至10月9日,共计9天,财联社记者统计了2016年-2021年国庆前后上证指数表现。数据显示,从国庆假期前5个交易日表现来看,6年内有5年下跌,2019年至2021年均跌幅明显,分别为-2.41%,-1.88%,-2.03%。
但下跌中往往也蕴含机会,除2021年假期后指数维持下跌外,2019年与2020年指数均大幅反弹,2019年节后5连阳,五日涨幅3.53%,2020年节后三连阳,五日涨幅3.55%。2016年及2017年指数在节后也表现良好,节后五日均有四天收涨,涨幅分别为1.97%及1.24%。
2018年则有所不同,节前五个交易日涨幅达到3.37%,节后却开启大幅下跌,五个交易日跌幅为7.60%。
回顾2018年行情,彼时指数正处于下跌趋势中,上证指数由2018年2月的3480点,下跌至9月末的2821点,跌幅约为19%,10月继续维持下跌趋势,一度下跌至2449点,成为2014年12月以来指数的最低点,亦是本轮行情的底部,在筑底完成后最终进入反弹周期。
近期市场下跌表现出以下特征:
一是,赚钱效应差,个股普遍下跌。9月14日以来,每日上涨个股数量均不足四分之一,全A股每日均有超7成个股收跌。其中9月15日及9月16日,上涨股票占比更是只有14%。9月16日,受市场传闻影响,券商股板块整体大跌,拖累上证指数大跌2.30%。
二是,市场缺乏主线热点,题材轮动加快。指数下行下,光伏、医药等热门赛道股轮番大跌,资金情绪较差,对市场题材缺乏炒作动力,题材轮动加快,个股行情极端,众多热点题材仅能“一日游”甚至“半日游”,个股则频繁出现“天地板”等走势。
对于本次下跌原因,天风证券策略分析师刘晨明认为,本次下跌的核心矛盾与4月有所不同,4月下跌主要受内部疫情问题扰动影响,本次下跌主要与外部地缘政治环境有关,由于地缘政治压力及外围流动性收紧预期导致风险偏好下行。
当下市场情绪不足,成交清淡,成交量不断收缩,9月19日,两市成交额仅6654亿元,创出年内历史新低。
展望未来,私募机构对短期市场持中性态度,保持观望,等待重大政策信号及经济数据改善。总体来看,当前市场在指数层面难有大级别上涨行情,但流动性宽松,整体估值不高,指数下行空间有限,预计维持震荡走势,以结构性机会为主。
例如,石锋资产就表示,市场预计震荡,结构性行情继续。7-8月市场整体呈现震荡行情,当前市场流动性非常充沛,而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并未有缓解迹象,导致资金集中涌向中小市值股票。展望后续看,货币政策对于经济的托底力度在逐渐增加,但经济尚未形成触底回升预期,因此依然难有指数行情,结构上看,未来重点关注能源板块以及政策对冲板块如房地产领域的宏观变化。
源乐晟资产认为,一方面,经过7月、8月的调整,交易层面的压力已经得到了比较充分的释放;另一方面,熬过了两个月左右的数据疲弱期,高景气度行业和其中的优势公司可以通过重新加速的经营数据和业绩兑现来聚拢人气和重振信心,我们对此是相对乐观的。微观层面上,看到不少景气持续向上的行业龙头公司,2023年的PE估值已经回到25倍中枢,在这样的估值水平上持有组合,只要能把盈利预测的置信度研究得更清楚,投资胜率非常高。
黑崎资本创始合伙人陈兴文则强调,目前个股超跌,已经跌出性价比,可考虑配置底仓,逐步分批建仓是更为稳妥的做法。“市场资金的量能的持续性有待观察。连续三日5000亿以上才算是一个修复的信号。这个时候耐心等待要比干预更重要,建仓也应逐步来,把脚步放慢,是为了看清眼前的迷雾,走得更顺。”
太平洋证券表示如何从产业周期看近期新能源大调整。简单的结论:1)欧洲干预、美国政策壁垒提升等事件,在历史长河中都是短期周期现象。2)核心成长逐步到了布局时间点;短期机会在“内需股”;长期布局中国优势领先技术。
展开看:1、行业整体周期看,核心关注中周期变化,核心成长的布局时间点逐步来临。长期看,目前行业刚刚进入平价阶段,处于新成长的起点。矛盾在于供需中周期,目前处于向上三年周期的高峰,现在担心的是2023年供需下降周期开启后,需求会不会出问题,如果出问题,那短期不光杀估值,而且会杀业绩。由于海外需求占比越来越大,所以欧美政策、需求的预期影响被边际放大。但反过来想,目前对海外需求预期低,对应核心成长的公司就是布局时间点;内需股是短期避险地。
2、从欧美的产业周期和经济周期看,设置壁垒是短期现象,融合发展是长期趋势。从欧美产业周期看,目前其新能源产业整体落后中国1-2个中周期,设置一些壁垒是常规做法。回顾我国上一个周期电动车的发展,一样在当时设置了类似动力电池白名单等壁垒,但在2018、2019年放开了特斯拉。我们预计在下一个供需低谷欧美反而会鼓励中国优势企业过去。
3、从产业发展周期看,目前是中国优势产业走出去的黄金窗口期,短期困难会倒逼中国企业真正有效走出去。从长期的未来看现在,欧美也很难独立培养出自身新能源产业链,中国新能源产业链进一步走向全球是大势所趋。毕竟终端性价比是核心,对比国内外产能成本,很多核心环节,我们优质产能的全成本都低于海外产能的现金成本;进而看国内产业的进化速度也快于海外,中国新技术也到了输出的阶段。
中国银河证券表示从短期博弈角度来看,1)锂电:2022年电动车维持高景气度从而拉动锂电池需求。产业链各环节的价格博弈以及利润分配需要持续关注。美国IRA法案短期对于锂电产业链影响有限。推荐电池龙头宁德时代、亿纬锂能、欣旺达等;材料环节把握2条主线:海外拓展新客户,推荐当升科技、中伟股份、贝特瑞等;供需偏紧议价能力强,恩捷股份、天奈科技、德方纳米、杉杉股份、中科电气等。
2)光伏:地缘政治以及大宗商品涨价,新能源价值凸显。2022年全球需求共振。随着各环节互相渗透,行业竞争程度加剧,但是互相作用的结果将带来组件价格的下移,从而触发增量需求利好全行业。硅料下跌周期即将开启,电池环节有望成为最大受益方。
建议把握“新技术、逆变器、辅材”3条主线,推荐隆基绿能、晶澳科技、阳光电源、晶科能源、通威股份、中信博等。从长期价值角度看,1)储能:能源转型的关键一环,推荐派能科技、禾迈股份等;2)电网:“稳增长”拉动电力新基建,电网数字化转型将深度拥抱新技术、新模式,推荐龙头国电南瑞、许继电气等。
中邮证券表示中国锂电产业链和光伏产业链具备坚实的全球竞争力,无惧海外短期事件的扰动,从需求端来看至多影响边际的小幅节奏,不改长期向上趋势,从供给端来看,优质全面的制造供应链,只有中国具备这样的综合竞争力。我们坚定看好新能源产业链的长期向好发展。
光伏:紧握确定性,推荐一体化组件和胶膜。光伏板块是中国制造业具备全球竞争力的优秀代表,随着平价时代到来,以及全球碳中和浪潮的推进,光伏行业正处于周期性到成长性的转变,预计到2025年均复合增速在30%左右。我们预计2022年全球光伏装机量255GW,同比+47%;其中中国预计装机95GW,同比+79%,海外预计装机160GW,同比+33%。虽然长期来看技术提升带动产业链价格下降,但短期来看需求快速提升与硅料供给不足带来的硅料涨价使得行业上下游处在博弈阶段。建议逢低布局一体化组件和趋势反转辅材。
储能:户储需求高歌,大储值得期待,重点关注电池和逆变器。储能板块是全球能源革命的重要枢纽,长期空间大,在发电侧、输配电侧、用电侧都有重要应用。目前正处于导入期向成长期切换,随着政策支持以及技术进步带来的成本下降,储能装机量未来将得到快速提升,预计未来几年复合增速在80%以上。我们预计2022年全球新增储能装机量75GWh,同比+142%,今年欧洲出于能源安全考虑快速拉动了全球储能需求,目前储能景气度较高。建议积极关注电池和逆变器。
建议关注标的来看,新能源汽车:比亚迪、宁德时代、亿纬锂能、孚能科技、当升科技、容百科技、德方纳米、璞泰来、贝特瑞、天奈科技、恩捷股份、星源材质、壹石通;光伏:隆基绿能、晶澳科技、晶科能源、天合光能、福斯特、海优新材;储能:派能科技、阳光电源、锦浪科技、固德威、禾迈股份、昱能科技、德业股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