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
今日视点:解禁数据考的是一道价值必答题
张歆
从解禁到减持、从理论上动辄亿元的规模到市场实现的相对小体量交易,表面上看似乎只间隔着一个报价,但其实可能间隔着长期持有、甚至是无数次增持。
近日,限售股解禁增加的数据引起市场关注。数据显示,本周有78家上市公司限售股解禁,合计解禁市值超过3000亿元。其中,7月22日有包括25家科创板公司在内的30家上市公司限售股解禁。
笔者认为,决定解禁和减持两者时空距离的,其实更多的是资本市场的制度建设进程、上市公司的质量发展态势、者的财富安全感和获得感。
首先,限售股解禁和股份减持虽然经常被相提并论,但两个词语其实处于“平行空间”,互相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限售股解禁其实是赋予股东出售股份的权利,是其所有权在二级市场的一种体现,测算解禁规模属于理论上的统计极值。事实上,统计极值对于判断上市公司股权供求关系的变化并没有真正的价值,因为其包含了对于最终并未发生的减持行为的“规模虚增”。
减持则是股东对于持股真正进行处置并丧失所有权的行为。一方面,即便不是刚刚解禁,也可能有股东减持发生;另一方面,即使股权尚未解禁,股东也可以通过其他转让方式实现退出。这种行为确实可能影响股权在二级市场或大宗交易市场供求关系的短时平衡,但是减持的规模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就体量而言,与解禁规模有着一个或几个数量级的差异。同时,监管部门从规则上平滑了减持行为的影响,设立了缓冲区,降低了减持对于市场的非理性扰动。
从有相对参考意义的创业板首轮解禁来看,登陆创业板的首批28家公司在11月份有过一轮解禁,当时解禁市值超过以来,资本市场发生了很多“肉眼可见”的变化,包括注册制的持续推进、上市公司质量和治理提升、退市等基础制度优化、者活跃度提升、中介机构责任和能力建设强化、资本市场加强双向开放、大幅提高欺诈发行以及上市公司虚假披露信息等行为的违法成本、者保护进一步落实等等。
笔者认为,对于A股市场逾1.6亿者而言,走出解禁数据“虚影”,理性、多维度判断增减持等股东行为的基本面动因,真正感知上市公司的内在价值,才是王道。解禁数据的高低变化实际上是一道价值必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