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
超级周期牛还能走多久?!狂热背后仍存诸多隐
11月份以来,周期股上演集体狂欢。石油化工指数一马当先,本月已上涨26.03%,有色金属、煤炭、钢铁等相关指数及版块本月分别上涨位于风格指数收益第一名,时间窗口基本已经到了高低切换,风格切换的阶段。同时,海外科技股泡沫破灭的隐患,也有可能会对A股创业板形成冲击,不排除资金将转投向低估值周期板块的可能。因为春季行情本来就是周期品的传统旺季,这种切换或将持续到的四五月份,因此未来半年是难得的做多时间窗口。
周期狂热背后仍存诸多隐忧
周期概念备受追捧之际,也有不少分析人士提示风险。
“从10月份信贷和社融数据来看,货币从供应和需求双双都是边际回落的。10月,货币供应M2增速较上月回落0.4个百分点至10.5%。只不过,由于企业利润改善,部分企业债务偿还压力下降,企业流动性充裕,使得M1增速继续回升,企业存款活期化,催生了投机性囤货或者补库,这支撑了部分商品价格短期维持高位。随着11月和12月季节性淡季来临,企业利润增速回升势头放缓,货币供应M1增速也会回落,从而给未来商品价格带来下行风险。”宝城期货金融研究所所长程小勇认为,目前判断周期商品的上涨可持续还为时尚早。
近期很多商品价格上涨,是在11月中旬公布10月份经济数据向好后开始拉涨。但市场不是跟经济数据同步,有可能反应滞后。如果11月份经济数据在12月份公布拐头向下,那么周期商品的涨势也就差不多了。如果11月数据持续强劲复苏,那么涨势还能持续到年底。
他表示,今年所有的市场行情都是围绕着疫情带来的经济冲击展开的。疫苗取得进展,市场肯定是普遍乐观。不过从经济长周期来看,目前并不处于高速发展期,这在之前市场已经达成共识。疫情结束后,无论中国和其他国家经济增速出现持续性大幅增长是不大可能的。近期行情只是修复,不代表进入全球经济共振式的大繁荣期。另外,经济修复后,货币政策正常化肯定是加快的。近期相关部门已经开始强调防止金融系统性风险,而此前在二、三季度都侧重于经济增长恢复,定调已经改变,后面政策收紧的力度还有待观察。如果经济的内生动力不足,之后宽松的金融政策又退出,那后面资产将存在较大下行风险。
对于市场存在的担忧,高上也认为合理。他表示,本轮周期行情主要是疫情产生黄金坑后,经济在复苏爬坑过程中,助推了周期商品价格。在股改行情时的周期崛起,以及4万亿经济刺激的三年周期行情后,虽然由于供给侧改革周期重启,但整个国家产业结构已经转型,强调转型,强调创新发展,所以在这个大背景下,周期的高度实际是受到限制的,上升空间比较有限。
格雷资产总经理张可兴也对证券时报·
“这几年周期商品价格上行,不排除有游资炒作的因素。前期涨幅太大,估值已经较高的板块,资金目前不敢进入,所以相对估值偏低的周期板块就迎来了机会。不过这种涨势不会特别长期,将会呈现脉冲性的上涨。”他说。
机构:近期观望 良机渐近
市场人士认为,从外围因素看,欧美迎来感恩节假期,主要金融市场休市,使得港股、A股市场也暂时交投清淡。而从内部因素看,资金也开始考虑重新进行中长期布局,因此观望情绪也有所升温,板块轮动迹象在短期内可能会持续。
东莞证券分析师费小平指出,近日大盘技术面有所走弱,板块热点相对低迷,北向资金也再度趋于谨慎,在抛压释放背景下,预计短线大盘或仍有休整压力。操作上建议关注金融、地产、家电、化工、电气设备等行业。
招商证券分析师张夏指出,A股企业盈利将会明显好于今年,临近末将会触发估值切换。从行业配置角度看,张夏给出了三条主线。第一,海外供需缺口将促使我国出口继续改善,关注海外需求扩张且对我国依存度高的产品,如家具、机电产品、汽车零部件、医疗设备、精细化工品、轨道交通等。第二,库存低位且需求向好的行业可能会引发供不应求甚至涨价,关注大宗商品、地产后周期消费。第三,疫情受损板块如出行服务和线下消费,具备较大修复机会和反弹空间。
山西证券分析师麻文宇表示,本周市场风格轮动持续,短期或迎来一定的调整。从历史长周期来看,目前沪市估值处于较低分位数水平,深市处于较高分位数水平,短期内两市或在前期高点附近横盘整理,核心主线配置筹码未见松动,其判断市场中期震荡向上格局不变,未来经济复苏周期主逻辑叠加多因素正向共振将驱动中枢不断抬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