妍妱商业

业界

长三角怎么“改造”二氧化碳?

时间:2022-08-17 07:06

  8月15日至16日,中国绿色低碳创新大会在浙江湖州举行。其中,CCUS助力碳减排机遇和挑战论坛备受关注。
 

  CCUS,即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简单来说,就是把二氧化碳从大气或发电、化工、炼钢等过程中分离出来加以利用,或进行地质封存的过程。一般来说,实现碳中和,要从减排和捕捉两方面同时入手。减排的重点是多使用风、光、水电等清洁能源来逐步替代化石能源;而捕捉就是要利用技术捕捉、“改造”煤炭、油气等化石能源产生的二氧化碳,把它们埋起来,或是进行循环利用。

  实际上,CCUS并非新技术。1972年,美国的一家天然气处理厂就开始运行碳捕集项目,利用二氧化碳“驱油”来提高石油采收率,实现增产。在国内,早在2008年前后,也曾出现过一波CCUS示范项目的“小高潮”。彼时,华能集团、国家能源集团、中海油、中石化等企业在燃煤发电、煤化工、天然气等领域进行了碳捕集示范,并在油田、咸水层等陆上地质积累了二氧化碳注入封存经验。

  回过头看,这些示范经验难能可贵,从捕集、运输、利用、封存等各个环节,验证了相关技术的可行性。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化集团原副总工程师李阳认为,从技术条件来看,目前中国CCUS初步具备规模化推广应用和产业化发展的基础。

  去年以来,随着我国“双碳”时间表逐渐明晰,加快发展CCUS已成为行业共识。去年3月, “十四五”规划纲要发布,其中提及,“开展近零能耗建筑、近零碳排放、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重大项目示范”,首次在国家五年规划里纳入CCUS示范。去年10月公布的《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指出,要推进规模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研发、示范和产业化应用;加大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项目的支持力度。而在后续多部门出台的“双碳”路线文件中,也都将发展相关技术纳入重点考量。

  长三角地区的CCUS探索开始较晚,但发展很快。去年12月,中石化华东石油局在南化公司建设的煤制氢尾气捕集项目投用。这是长三角地区首个建成的CCUS示范项目,预计年回收二氧化碳能力达20万吨。相较以往,该项目在碳捕集和封存技术上有所创新,实现了降本增效。今年以来,浙江金华、江苏泰州等地先后有相关创新项目开工建设,CCUS在长三角地区的尝试正遍地开花。业内专家指出,近年来海上二氧化碳封存技术取得突破,将有利于珠三角、长三角等区域开展更多探索,助力长三角打造大型CCUS集群发展区。

  不过,受限于偏高的成本和能源消耗等原因,目前CCUS的大规模推广仍有难度。上海社会科学院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孙可哿指出,长三角地区研究并推广CCUS等减碳、脱碳技术是未来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从长远看,建立区域低碳技术共享机制势在必行。孙可哿建议,长三角地区可探索建立区域内与区域间低碳技术共享机制,通过吸引外资、技术转移等方式与国内外具有CCUS设备改造经验的发电企业进行合作,同时促进长三角内部企业的合作与技术共享,推进CCUS技术在长三角发电、能源转换等领域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