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
国外最新证券理论(证券市场价格的决定理论)
请推荐一个好的国外证券
纽约证券交易所
全球证券交易联盟
中银香港
国际资本流动理论的国际证券投资理论
古典国际证券投资理论,产生于国际直接投资和跨国公司迅猛发展之前。它认为,国际证券投资的起因是国际间存在的利率差异,如果一国利率低于另一国利率,则金融资本就会从利率低的国家向利率高的国家流动,直至两国的利率没有差别为止。进一步说,在国际资本能够自由流动的条件下,如果两国的利率存在差异,则两国能够带来同等收益的有价证券的价格也会产生差别,即高利率国家有价证券的价格低,低利率国家有价证券的价格高,这样,低利率国家就会向高利率国家投资购买有价证券。
有价证券的收益、价格和市场利率的关系可表示如下:C=I/r
上述中,C表示有价证券的价格,J表示有价证券的年收益,r表示资本的市场利率。
假设,在A、B两国市场上发行面值为1000美元、附有6%息票的债券,A国市场上的利率为5%,B国市场上的利率为5.2%。根据上述计算得出,每一张债券在A国的售价为1200美元,在B国的售价为1154美元。可见,由于A国的市场利率比B国的市场利率低,则同一张债券在A国的售价比在B国的售价更高。这样,A国的资本就会流向B国购买证券,以获取较高的收益或花费更小的成本,其行为直至两国的市场利率相等为止。
该理论的不足:
(1)仅说明资本从低利率国家向高利率国家的流动,而未能说明资本为何存在大量的双向流动;
(2)它以国际资本自由流动为前提,这与现实不符,在现实中各国对资本流动的管制处处可见;
(3)即使国家间存在利率差异,也并不一定会导致国际证券投资;
(4)该理论仅以利率作为分析问题的基点,有失准确性。 现代证券投资组合理论,亦称资产组合理论,是美国学者马科维茨(H.M.Markovitz)于50年代在其《有价证券选择》一书中首先提出,后来托宾(J.Tobin)又发展了该理论。该理论采用“风险一收益考察法”来说明投资者如何在各种资产之间进行选择,形成最佳组合,使投资收益一定时,风险最小,或投资风险一定时,收益最大。
该理论认为,所有资产都具有风险与收益两重性,在证券投资中一般投资者的目的,是获得一定的收益。但是收益最高伴随着的风险也是最大,可能本金也会损失掉。风险由收益率的变动性来衡量,采用统计上的标准差来显示,投资者根据他们在一段时期内的预期收益率及其标准差来进行证券组合,即投资者把资金投在几种证券上,建立一个“证券组合”,通过证券的分散而减少风险。但是在一段时间内投在证券上的收益率高低是不确定的,这种不确定的收益率,在统计学上称为随机变量,马科维茨借用它的两种动差,即集中趋势和分散趋势来说明证券投资的预期收益及其标准差。预期收益用平均收益来代表,它可以看作是衡量与任何组合证券投资相联系的潜在报酬。标准差则说明各个变量对平均数的离散程度,以表示预期收益的变动性大小,来衡量与任何组合的证券投资的风险大小。因此投资者不能只把预期收益作为选择投资证券的唯一标准,还应该重视证券投资收入的稳定性。多种证券组合可以提高投资收益的稳定,同时也降低了投资风险,因为在多种证券组合中不同证券的收益与损失可以相互抵补,起着分散风险的作用。作为投资者可能选择不同国家的证券作为投资对象,从而引起资本在各国之间的双向流动。
现代证券组合理论指出了任何资产都有收益和风险的两重性,并提出以资产组合方法来降低投资风险的思路,揭示了国际间资本互为流动的原因,因此有其进步性和合理性。但该理论主要用于解释国际证券资本流动,而对国际直接投资却未作任何解释。此外,该理论假设市场是充分有效的,参与者都同时可以得到充分的投资信息,这与现实情况不符,因此,该理论也有它的缺陷。
国外经典的银行法和证券法教材、著作有哪些?
1、代表性法经济学著作的翻译引进
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至今,已有一部分代表性的法经济学经典著作被译成中文出版,如波斯纳的《法律的经济分析》及《正义“司法的经济学》、罗伯特.考特和托马斯.尤伦的《法和经济学》、罗宾.保罗.麦乐怡的《法与经济学》等。其中,《法和经济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关于财产、合同、侵权、犯罪和刑法的经济理论,《法与经济学》则采用全面研究法对各种各样的有关法律和经济学之关系的观点作了介绍,并对保守主义者、自由主义者、左翼共产主义者、新马克思主义者、自由意志论者和古典自由主义者的观点作了述评。不过,最有代表性的还是法经济学的集大成者——波斯纳的《法律的经济分析》。在这部著作中,急求“国外的金融证券的创新”的研究、理论、资料文献,,谢谢各位学识广博的哥哥,姐姐,叔叔,阿姨了。
推荐楼主去师生联盟看看,搜索【师生联盟】第一个就是,师生联盟【新手资源】版块有很多免费的cnki/万方/维普入口,认真仔细的学习一下,你也可以自己去下文献,遇到自己下不了的,去【文献互助】版块按版规发帖求助吧,很快会有人帮助你的;另外国外的很多文献大家下不来,都可以去师生联盟求助,你也可以慢慢积攒论坛财富购买代理自己轻松国外文献~~
价格决定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均衡价格理论和边际效用理论
在现代经济学中,价格理论是最为基础的理论,其简要表述是:供求决定价格,价格反映供求。生产者与消费者根据价格进行决策从而影响供求,进而影响价格,然后生产者和消费者又根据新的价格做出新的决策,如此循环最终可以形成某一价格,在这一价格下生产者要想生产的数量刚好等于消费者想要购买的数量,称这一价格为均衡价格。这一理论解释了均衡价格的形成。
但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价格,却往往不等于均衡价格,甚至可以说极少有可能现实价格正好等于均衡价格。对此,现代经济学给出了另外一个理论,来解释具体价格是如何在交易中形成的,即边际效用理论。首先,价格并不是某种商品的货币衡量,货币只是交易的媒介。市场上的买者与卖者都是以货币为媒介进行商品交易,价格实际上是两种商品的交易比率。
可以用一个事例来说明边际效用理论是如何解释价格在交易中的形成。为了简便起见,先研究两人两物的交换情况,分析之前先做两个假设:一是假定两个人都知道自己的偏好;二是交易不会发生交易成本。设想张三和李四两个人共有10袋粮食和6件衣服,其中张三有7袋粮食和1件衣服,李四有其余的3袋粮食和5件衣服。一种可能情况是张三由于占有较多的粮食和较少的衣服,在他的主观评价中,粮食对衣服的边际替代率(即减少一袋粮食的边际收益比上增加一件衣服的边际收益)很低;李四则相反,由于它拥有较多的衣服和较少的粮食,所以粮食对衣服的边际替代率较高。假定张三那里粮食对衣服的边际替代率为1/2,也就是说它愿意用1袋粮食交换1/2件衣服,李四对粮食的边际替代率为3,愿意用3件衣服换1袋粮食。上面两人两物的世界中,由于张三对衣服的相对评价较高,李四对粮食的评价较高,于是提供了通过交换来增进各自利益的可能性。这时,张三只要用一袋粮食交换多于半件衣服,他就会感到增加了自身的利益,李四只要能够用少于3件的衣服换的一袋粮食,也会感到自身利益的增加。因此,只要在一袋粮食交换多于半件衣服但少于3件衣服的相对比价区间成交,他们都会得到增加的收益。比如说以1袋粮食交换1件衣服即1:1比价成交,张三和李四都会感到利益增加。因为,张三得到了他评价更高的衣服,李四获得了他评价较高的粮食。如果张三和李四衣服和粮食的边际替代率不等,他们还将继续交易直到相等为止,如果相等,衣服对粮食的比价就是1:1。一般而言,只要两个交易者边际替代率不同就会存在交易的可能,只有在边际替代率相等的时候交易才结束。现实生活中的更为复杂的情况与两人两物的交易模型本质上是相同的。现代经济学以边际效用理论解释具体价格的形成,而具体价格又始终围绕着均衡价格并趋于均衡价格。[1]
这时,我们注意到了一个关键的词语——“效用”。经济学把消费者从商品和劳务消费中得到的满足水平称作效用。效用在本质上是人们对消费所带来的收益的主观体验和评价,也就是说边际效用是一种主观意识。而价格是两种商品的交易比例,是客观存在。边际效用决定价格,即主观意识决定了客观存在,这明显与我们初中就学过的唯物主义哲学相矛盾。因为唯物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我们应该怎样来解释这个问题?
首先,在现代经济学中,供求关系决定均衡价格与边际效用决定价格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消费者消费商品和劳务固然是为了得到某种满足,生产者进行生产也是因为他预计产品卖出去后得到的货币可以消费其他的商品和劳务得到满足,所以市场上的生产者与消费者本质上是相同的,都是在用自己所拥有的某种商品与其他商品进行交易,只不过生产者多了一个货币媒介而已。由于均衡价格只不过是大量交易者根据自身的边际效用进行交易的结果,所以供求关系与边际效用对价格的决定实质上是一致的。
(二)长期自然价格理论
既然价格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那么供求关系是由什么决定的,隐藏在供求关系之后的因素是什么?为什么供求曲线与需求曲线要是这个形状、在这个位置,而不是别的形状、在别的位置?为什么供求曲线与需求曲线要在这个点相交?作为一个信奉唯物主义哲学理论的人,要解释这些问题就不能从效用这种主观评价的东西上着手,必须找到一种客观存在的东西来解释价格的决定问题。在现代经济学中,一般来说交易都是自愿的,每个人都想付出尽可能少的成本来获取尽可能多的收益,任何人也没有权利强迫其他人进行交易,无论交易的双方是买者还是卖者都不愿意吃亏。换句话说,交易双方都只能进行等价交易,即交易双方都存在着某种相等的客观要素。那么这一客观要素是什么?
我们注意到,在现代经济学中,还有一个价格决定理论,叫做长期自然价格理论。它是假设在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上,在长期中企业能够自由的进出市场来讨论价格的决定情况的。我们假设每一企业都得到了生产一种商品的同样技术,并进入了购买生产投入的同一市场。因此,所有的企业和所有的潜在企业都有相同的成本曲线,它们所确定的产量都会使边际成本等于价格,以求得最大利润。进入与退出这种类型的市场的决定取决于现有企业的所有者和可以开办新企业的企业家所面临的激励。如果有新的企业进入这个市场,这种进入将扩大企业的数量,那么商品的供给量就会增加,并使价格下降,利润减少;相反,如果市场上的企业出现亏损,那么一些原有的企业就会退出市场,他们的退出将减少企业的数量,减少商品的供给量,并使价格上升利润增加。这种企业不断进入和退出的最终结果,将会使仍然留在市场中的企业必定得到零经济利润(但是要注意,零经济利润不是零会计利润)。我们可以把企业的利润写为:利润=(价格-平均总成本)×产量,这一公式表明,当且仅当商品的价格等于生产那种商品的平均总成本,一个正在经营的企业才有零利润。如果价格高于平均总成本,利润是正的,就会鼓励新企业的进入;如果价格小于平均总成本,利润是负的,这就会鼓励原有的企业退出,只有当价格与平均总成本相等时,进入与退出的过程才结束,这就是长期自然价格理论又叫做生产成本理论。它表明,在长期的完全竞争市场上,价格应该是与其生产成本一致的。[2]
(三)如何解释生产成本与价格的偏离问题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观察到许多商品的价格即使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也会偏离其生产成本。例如,整个80年代,在美国《商业周刊》的售价却始终没有改变,而生产成本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3]。这是为什么?实际上大多数企业并不是每天都在改变他们的产品价格,相反,企业往往宣布价格并使价格在几周、几个月内甚至几年内保持不变。一项研究发现,典型的美国企业一般一年改变一次自己的产品价格,当然《商业周刊》改变价格的周期更长。科斯认为商品在市场交易中会发生成本,曼昆根据交易成本理论,将这一现象解释为菜单成本的存在。企业不经常改变价格是因为改变价格是有菜单成本的,菜单成本包括印刷新清单和目录的成本、把这些新价格表和目录送给中间商的成本、为新价格作成本的广告、决定新价格的成本甚至包括处理顾客对价格怨言的成本等。正是因为交易成本的存在,才使得价格偏离其生产成本。但交易成本与生产成本都是成本,因此,可以认为决定价格的就是商品的成本,包括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成本就是隐藏于供求关系中背后的决定价格的客观要素,也是交易双方进行交易时双方要求商品等价的原因。
股票市场价格由什么决定
股票发行价格将由市场决定 股票溢价发行将无需再经国务院证券监管机构批准,股票发行价格应主要通过市场机制形成。为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23日提请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审议的公司法修正案草案和证券法修正案草案,分别删去了关于股票溢价发行须经国务院证券监管机构批准的规定。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安建就这两个修正案草案作说明时说,公司法和证券法都规定,股票采用溢价发行的,须经国务院证券管理部门批准。经与有关部门研究认为,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股票的发行价格应主要通过市场机制形成。由证券监管机构审批股票发行价格,不能反映股票市场价格的真实走向,还会不适当地加大证券监管机构对股票价格趋势承担的责任。 安建说,经过研究认为,公司在发行债券时,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已经依照公司法的规定进行过审批;已批准发行的公司债券上市交易,可直接由证券交易所依照法定条件和程序核准,不必再由证券监管机构审批。据此,证券法修正案草案对证券法有关条款进行了修改。
请教证券投资的一些理论?
你好!我只能尝试答一些!
1,错(优先股东才具有)
2,错(证券市场有时是与GDP背离的,但一般不超过5年)
4,错,(搞反了)
5,错(记住债券价格上升,内在价值下降)
三
1
2,价格沿趋势运动
3,
4,财务比率分析和财务报表分析
已经尽力,希望被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