妍妱商业

快讯

千年历史兴乡村

时间:2022-08-22 20:57

  在甘肃省通渭县寺子川乡花亭村文化广场一面设计精巧的文化墙上,一幅卷轴画浓缩着寺子川乡的千年历史,从公元前4000年新石器时代到新时代,从“温家坪遗址”出土的彩陶罐和石器,到新时代乡村的产业和文化振兴,千年寺子川,百年新征程。

  从新石器时代到新时代石器

  “温家坪遗址”是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有仰韶文化石岭下类型黑彩弧线三角纹、勾叶纹、网格纹彩陶罐、变体鸟纹彩陶瓶;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黑彩旋涡纹细颈瓶、条纹彩陶碗;齐家文化夹砂灰陶罐、泥质红陶篮纹罐、石斧、玉琮等。

  温家坪遗址旁边的硖门村,与石结缘,因石而兴。石头塑造着硖门的历史,也兴起了硖门的文化。

  石匠是一个古老的职业,花亭曾经遍地石匠。人们制作石磨等石器,近卖远销,养家糊口、发家致富,盛极一时。

  今年60岁的路睿宾是硖门村有名的石匠。他雕刻制作的石器手工精良,深得人们喜欢。他从父亲手里接过铁锤和凿子,把温家坪遗址中出土石器的风格和元素融入自己的石器制作中,匠心独具。他尤其喜欢制作狮子和龙。以前他雕刻的狮子和龙都庄严雄壮,令人生畏。这几年,他的工艺手法和风格产生了变化——雕刻的狮子和龙“带笑”了。

  村上的文化广场建好后,他想给村上刻一对狮和龙,但创作的时候,却没有灵感。他铺开宣纸、拿起毛笔习起王羲之的书法,写到“之”字的时候,他有了灵感,用干净的水洗手,淬炼凿子,虔诚而凝重地给狮子和龙的眼角朝上刻一刀,“笑”意顿现。

  石狮和石龙在村头笑看村民的幸福生活,而振兴乡村的村民看到笑着的狮和龙,也自然地笑了起来……

  乡村的夜晚

  花亭村的夜晚是热闹的。热闹是由传统文化和新时代群众文化碰撞出来的。

  花亭村有深厚的秦腔历史传统,在宋朝时期就已经建立了戏班子,流传至今。花亭人人会唱秦腔,路上随便几个人凑在一起,都能临时组成一个戏班子唱一折子秦腔。

  村畔,一股清流千年不息,不舍昼夜,滋润和守护着花亭村。乡村振兴伊始,寺子乡就在花亭村修建了文化广场,乡党委书记何晓辉别出心裁,修建“花亭池”,引水入池,在池中建设露天舞台,将水流和秦腔艺术完美糅合在一起。舞台周围,点缀着各式马家窑彩陶的造型。

  政府搭台,群众唱戏。

  夜幕降临,忙完生产的花亭人搬出家伙什,开始了一天“最后一个节目”,生旦净,文武场,台上唱,台下和,古老的秦腔和小曲艺术在新时代的夜空里久久回旋。“用传统的艺术歌唱新时代,歌唱我们的新生活。”村民张发恒高兴地说。身有残疾的他,是村上的低保户,这几年,在接受政府社会救济的同时,他自力更生,种植药材和金银花,日子过得殷实自然。

  戏台旁边的广场上,动感音乐带动着欢快的广场舞。对于花亭村的妇女来说,广场舞让她们的农闲时光变得充实而美丽。华亭社的社长段景红是将广场舞引入华亭村的第一人,她说,她很早就想让村里的妇女跳广场舞,文化广场刚一硬化,她就迫不及待地组织她们跳了起来。

  文化,让乡村的夜晚更美丽!

  将历史融进产业里

  “我们卖瓜,更卖历史。”

  这是寺子川乡新农人郭宝网络直播带货的开场词。90后的她,辞掉大城市的工作,回到家乡,做起了网络带货主播。今年,寺子乡引进企业,在河川带上发展设施农业,种植富硒无籽西瓜。西瓜采摘季节,郭宝为家乡西瓜代言,直播带货。

  采摘前,何晓辉召集镇村干部商量。大家集思广益,出谋划策,最后大家一致决定,将寺子乡厚重的历史融入无籽西瓜的宣传,既能通过厚重的文化吸引消费者卖瓜,又通过卖瓜将寺子乡深厚的历史传播光大。

  历史带动产业,产业促进历史,一举两得。

  在大学学习设计相关专业的乡干部李彦胜和陈撰是富硒无籽西瓜宣传册的主创人员,初到寺子乡工作,他们就被寺子深厚的历史文化所折服,激励他们奋勇工作。这次“卖瓜设计”,他们第一时间想到的思路,便是用历史文化作为底色。让历史文化说话,助力寺子百姓增收。

  千年历史足以让寺子的党员干部群众自豪,兴盛的产业,何尝不是在创造新的历史?

  “寺子乡在乡村振兴中,格外注重对历史文化的挖掘和利用。着力将用厚重的历史文化激励干部群众,大力发展产业,建设文明乡风。”何晓辉介绍说,一条寺子川,千年文明史;一段振兴路,百年大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