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
华为机器视觉军团再发力 未来增速有望超华为云
当前除搅拌工序外,在锂电前段、后段、模组&PACK段乃至CTP新技术等方面基本均有机器视觉厂商做出布局。
日前视比特机器人总经理周红谱在接受等媒体采访时表示,下游锂电厂商是否选择使用机器视觉,出发点一定在于降本增效。周红谱称,当前我们在上游电池盒托盘,还有下游的汽车主机厂里面应用较多,在这些场景里面机器视觉是刚需。通过机器视觉做电池盒托盘非接触式测量仅需2分钟,传统测量设备则需要几个小时做全检。
灵西机器人副总裁雷宇则对等媒体表示,“通过终端消费的拉动、结构性的调整,锂电池需求需求往上传递,所以视觉肯定存在应用空间。生产流程各段其实都有很多厂商进去,主要在于检测、部分定位引导。不过机器视觉发挥的空间基于整个锂电生产工艺技术,每一家厂的工艺水平不一样,所以目前机器视觉在锂电的渗透率还不好说。”
机器视觉产业链上游涉及光学设备等硬件和图像处理软件,主要上市公司如奥普特、大华股份、海康威视;中游则包括天准科技、华兴源创、凌云光等系统集成商和装备制造商。
GGII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机器视觉各核心部件的国产化份额均已超70%,其中光源国产化率超90%、镜头国产化率80%左右、工业相机国产化率超70%;同时,国产品牌在中国机器视觉市场后来居上,份额占比已达到58.43%,略高于进口品牌。
机器视觉赛道国产化加速,不过目前高端镜头、高端CCD和CMOS、智能相机、高速图像处理软件等核心组件设备大多来自国外企业,本土厂商技术仍待蜕变。
天准科技此前对外称,“一般应用场景下的机器视觉部件,其供应链都非常成熟,国内国外都有很多供应商,相互可替代性也很强。”
据GGII数据,生产成本方面,中游零部件环节占比超60%,底层软件系统开发占比19.88%,其中元器件成本中相机占比最大,为27.11%。
此外,国内视觉应用目前仍处发展早期阶段,特别是3D视觉领域尚未出现明显寡头格局,多数企业仅专注于单一领域,如缺陷检测、矢量测量、视觉定位等。
中游方面,部分系统集成商主要依赖上游零部件厂商实现研发能力,竞争力不足。为降本增效、减少上游供应的不确定性风险,或考虑到部分外采标准器件无法满足应用场景的特定需求,已有中游集成商开始向上游延伸。
对此雷宇告诉,“顺着产业链延展,在每个行业、每个公司里都可能会发生,关键看所处的阶段,一方面要考虑经济,另一方面就是技术,一旦被别人卡住,很多要交付的东西就难以完成。”周红谱亦对称,“企业往上走跟往下走,取决于两个关键点。一是基因,二是时机。我们是一家以软件为核心的公司,未来会不会踏入硬件领域,其实不好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