妍妱商业

快讯

“山路十八弯”的美丽嬗变

时间:2022-07-30 22:23

  全面奔小康,关键在乡村;乡村要振兴,基础在交通。

  农村公路,连接的是乡村与城市,打通的是贫瘠与富足、困顿与希望。

  “四塞之固,舟车不通;土货不出,外货不入。”坐落于大山深处的四川省广元市朝天区曾家山,常年交通闭塞,山货运不出、群众出行难,村民只能干守着宝地过苦日子。

  从昔日狭窄、坑洼的乡村小道到如今平整美丽的康庄大道,曾经的“山路十八弯”变成了平整宽阔的柏油路。

  路通了,山里的甘蓝、辣椒飞向了城里的超市;路通了,群众出门办事方便了,外面的女娃愿意嫁进来了;路通了,来收农副产品的人多了,村子也热闹起来了。村民感慨道:“路通了,咱曾家山人的日子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如今,广元市朝天区境内共建成农村公路2700多公里 ,建成安防设施2000多公里 ,率先实现四个100%,告别了出行难、畅通了大循环、走上了致富路。

  打通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

  修一条路,造一片景,富一方民。

  这些天,曾家山的农家乐家家“爆满”,特有的自然环境让游客们逃离火炉到这里享受23°的夏天。

  “我们今年游客较往年成倍增长。”李家镇永乐村的赵牺平经营的白云农庄平均每天接待130余人,今年收入已突破100万元。“现在交通得到改善,游客蜂拥而来,全村三分之一的村民都搞起了农家乐。

  家乡能有如此大变化,得益于路的改变。”两河口镇两河口村的彭小容,与丈夫发展蔬菜产业10余年,从最初的100余亩发展到现在的600余亩,从最初的肩挑背扛,到现在环绕蔬菜园的公路环线,他们的蔬菜产业发展之路,因四通八达的交通焕发出蓬勃的生机。

  在距离广元城区20多公里的沙河镇罗圈岩村,昔日偏远的贫困山区,如今也成了远近闻名的“世外桃源”。当地老百姓通过“致富路”过上了幸福新生活。49岁的严正山曾是村里的贫困户,后来他借助良好的交通条件,养殖了400多头黄羊,开了一家农家乐,年收入达30多万元……

  道路通了,企业也进来了,产业发展了。

  2018年6月成功引进广元市玺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曾家山两河口境内投资5亿元兴建花千谷·田园综合体项目,每天可接待游客10000余人。

  总投资2.5亿元的曾家山滑雪场国际度假区2014年投入运营,带动度假区周边80余家农户开办了农家乐、乡村酒店、民宿的冬季旅游接待……

  近年来,朝天区大力推进“交通+旅游”战略,围绕全区旅游景区和景点,打造精品乡村旅游环线条,建设乡村旅游公路300余公里,规划建设“河谷走廊、半山经济示范带、高山经济示范区”公路网。培育星级农家乐、风情民宿等200多家,乡村旅游“火出圈”。

  “我们坚持 ‘以产拓路、以路兴产’,建成产业致富路400公里,联通十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 ,带动发展村特色产业示范园191个、户办产业小庭院1.8万余个 ,实现了道路延伸、产业聚集、群众增收。”朝天区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说。

  管好群众的“致富路”

  盛夏时节,穿行在两河口镇的农村公路上,仿佛行走在画廊里一般。橙黄蓝白的标志标线清晰分明的道路干净整洁,路两边的鲜花盛开,供群众休憩候车的公交驿站,凉亭等一应俱全。

  在这里,远处的青山,与近处的田野、宁静的村庄相映成趣,一派田园新气象。

  “我们定期在农村道路开展保洁、巡查、杂草及生活垃圾清理等养护工作,让农村道路更干净整洁。”朝天区公路养护段段长魏三建说。

  沿着柏油路进入李家乡永乐村公路养护站,各类养护机具摆放齐整,养护档案、养护制度一应俱全,外墙上挂着公路养护路段分工表,线路名称、责任单位、养护责任人和联系电话一目了然。

  “以前是不知道谁来管,现在县里有路政员、乡里有监管员、村里有护路员,一旦发现超限超载的车辆,老百姓第一时间就打电话过来了。”魏三建说道。

  三分建,七分养,到位的管护才是公路建设的延续和保障。

  为此,朝天区出台了《朝天区农村公路路长制实施方案》,建立农村公路“总路长+县、乡、村道路长”的路长制体系,共设置区级路长21人、乡级路长108人、村级路长135人,从管理结构上实现了县道县管、乡道乡管、村道村管的三级管护新模式。

  建成全市最大的交通智慧应急指挥中心,实现全天候、全路段、全局融合监测。积极构建“区有公路养护段和机械化养护中心、乡有交管站、村有养护队”的三级养护体系。全面推行日常养护和集中养护、专业队伍养护和个人承包养护的“2+2”管养模式,农村公路列养率达到100%,路面自动化检测比例每年按照40%进行循环检测。

  通过专业化的养护,农村公路日渐成为环境优美的“旅游路”、拍照打卡的“网红路”、群众增收的“致富路”。

  人货通畅“运营好”

  千古百业兴,先行在交通。

  在曾家镇荣乐村金通·邮快驿站,一辆客运“小黄车”规范地停在门口,车上已坐满了乘客。

  “现在出行太方便,出门就是水泥路,抬脚便上公交车。”7月24日,准备去朝天城里办事的群众徐强高兴地说。

  发展交通,就是让广大群众出行更便捷。近年来,朝天区全面完成城乡公交一体化、出租车、城市公交三项改革工作。

  乡镇客运站覆盖率100%,建制村汽车停靠点覆盖率100%,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达到5A级水平。开通农村地区农忙时节、返乡返岗等重要时段出行专列,大力发展“定制公交”,提供“点对点”“门对门”公交服务,满足群众个性化出行需求。

  朝天区的“小黄车”不仅载人,还运送快递。朝天区创新实施客货邮合作线路试点,提高运力实现客运车辆代送邮件快件,构建了“一车多运、 一站多能、一网多用”等集约高效的农村运输发展模式。

  目前,建成物流配送网点141个,实现全区物流网点全覆盖。“人畅其行,物畅其流。商贾期待,百姓渴求。”近年来,该区以乡镇客运站场为依托 ,全面建成覆盖区、乡 、村 三级农村物流服务体系,开通客运班线%乡镇、村村通客运,带动发展快递物流企业13家,快递网点141个,覆盖100%的乡镇、行政村,加快推进 “五张网”建设 ,打通了物流的双向快捷通道,深入解决农民群众幸福出行、物流配送、邮政寄递三个 “最后一公里”的难题。

  “四好农村路”的美丽曲线正蜿蜒在朝天乡村,不仅打通了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也实现了从“村村通”到“户户通”、“一路美”到“全域美”、“交通线”到“致富线”的大嬗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