妍妱商业

经济

美国推出生物制造计划 合成生物概念再获关注

时间:2022-10-03 09:15

  会带来更多机遇。说明各国政府对合成生物有了更多的关注,并将会有更多的投入。

  事实上,在此法案之前,美国对生物经济发展就已上升到战略高度,积极发布合成生物相关政策。例如,今年4月,美国智库“Schmidt Futures”发布《美国生物经济的未来规划路线》,建议国家加大生物经济投入。2021年,美国能源部投入7亿美元支持生物技术研发以满足交通、工业和农业的脱碳。

  中国也把生物经济领域科技创新列为战略重点。今年5月,国内首部生物经济五年规划面世。

  “此次美国将生物技术和生物制造上升为总统签署的法案,体现了美国对此领域的重视程度,尤其在各方面做了详细和具体的部署,例如针对生物制造产品的鼓励采购等措施。估计各国政府都会有相应措施,加强生物制造市场通道开放。”凯赛生物表示。

  蓝晶微生物联合创始人兼CEO张浩千则认为,美国这一计划既是美国发展生物经济的一次“总动员”,也是一个“风向标”。蓝晶微生物是国内率先进入产业化的合成生物学公司,该公司B系列融资总额已达15亿元,创下单笔融资行业记录。

  “说它是总动员,是因为新政令发动了美国政府多部门行动起来,其终极目标是以生物制造完成对国内农业、医药、材料、能源生产体系的一次系统性升级,确保美国在生物经济时代的全球主导地位。说它是风向标,是因为它预示着美国对中国的技术限制已经从芯片、能源扩大到生物领域,这对国内合成生物公司是一个大的挑战。但我相信国内也会很快出台政策和投入计划,为国内合成生物公司,特别是具备长链条创新能力的公司,提供巨大的机遇。”张浩千说。

  张浩千还向《科创板日报》强调称,国内合成生物公司的优势是背靠了本土强大的产业基础和配套的工业体系。“但是我们在整合巨量资源从事前无古人、没有先例的创新方面,特别是如生物基原材料这样超长创新链条的领域,缺乏足够稠密的资本、人才、技术和经验,我们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绿洲资本站在投资机构的角度对表示,合成生物是未来一个重要的科技变革,在这个过程里,无论中国还是美国,依赖各自的产业特点去发展这个领域,两国都势在必行。在中美科技对抗的角逐中,合成生物必然也会成为一个焦点。“对绿洲而言,我们会持续看好合成生物这个方向,站在投资的角度上来说,也会更加关注这些科技公司未来的产业化逻辑能力。”

  国内头部合成生物公司已初步实现产业化

  国内合成生物公司的产业化走到哪一步了?这也是市场最关注的一点。

  上述提及过的两家头部上市公司,凯赛生物利用生物制造规模化生产新型材料,其生物法长链二元酸在多年前就已经完成了替代化学法产品的验证。今年即将投产的生物法癸二酸是又一个生物法替代化学法的成功案例,生物法癸二酸生产属全球首次。

  关于最新的产业化进展,凯赛生物在接受《科创板日报》采访时表示,生物基聚酰胺已经在乌苏生产基地10万吨/年规模上实现了产业化,目前90万吨/年的生产线正在建设中。生物基聚酰胺产品,尤其是热塑型生物基复合材料在以塑代钢、以塑代铝、以塑代塑等领域的开发也在积极推进过程中。

  另一家是采用生物发酵法和酶法生产小品种氨基酸的企业华恒生物,在国际上首次实现L-丙氨酸厌氧发酵法的产业化。

  2022年上半年,华恒生物实现营收6.29亿元,同比增长65.66%;归母净利润1.29亿元,同比增长107.6%。从半年报披露的最新进展来看,公司募投项目巴彦淖尔交替生产丙氨酸、缬氨酸项目和秦皇岛发酵法丙氨酸技改扩产项目,按计划部分投产,产能利用率有序释放提升,相关产品的经济性逐步呈现。

  一级市场中的头部公司蓝晶微生物,则正在江苏省盐城市建设公司的产品管线——海洋可降解材料“蓝素™”PHA的25000吨产业化项目。公司向《科创板日报》透露,项目一期年产5000吨的产线将在今年内建成投产。

  综合上述信息,国内头部合成生物公司已初步实现产业化。

  不过,业内也有共识:整个合成生物产业目前仍处于早期阶段,大多数初创公司还没进入到产品真正落地的阶段,主要是小规模的开发应用。“这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相信未来5年内,这个领域就会有结构性的变化。”有关注合成生物的投资人对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