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
“积分制”解锁乡村幸福密码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走进新疆阿克苏地区沙雅县古勒巴格镇博孜村,第四网格长卡德尔·热合曼和志愿者三人一架扶梯,利用农闲帮外出务工的村民采摘熟透的葡萄,并为自己和志愿者在积分册上加上了服务分。
“我们推行‘积分制’文明试点,采取积分悬赏等方式,引导村民开展互助服务,鼓励村民以服务换积分,以积分兑物资,既解决群众实际困难,也提升基层治理效果,带动村民共管共建,村里人都很支持。”博孜村党支部书记姜一介绍道。
今年以来,沙雅县先后在古勒巴格镇博孜村、海楼镇海楼村等多个村开展“积分制”文明试点,通过发布乡村治理任务、张贴积分荣誉榜、积分兑换物资等方式,把助农增收、互助帮扶、文明行为、传统美德、遵纪守法等作为积分管理重要内容,引导村民开展各类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厚植乡村“德治”基础。
如何做好“积分制”文明试点,博孜村“两委”将《村规民约》作为引导村民行为的标尺。村党支部结合《村规民约》优化积分细则,确立六类20项项践行村规民约、能主动帮助村“两委”分忧加分行为,明确3类10项不文明、违反村规民约扣分行为,对村民行为进行规范。
村“两委”与阿克苏地区财政局驻村工作队鼓励村民组团赚取积分,先后协调工作队派出单位充实积分奖品种类和价值,增强“积分制”文明试点激励相关措施。在落实积分兑换物资基础上,村“两委”分别为村民和志愿团体设置“红黑榜”,并在村委会公示栏进行公示排名。
今年以来,博孜村结合“积分制”文明试点,先后组织成立农技帮扶、健康指导、文体活动以及乡村人居环境整治等10余只志愿小分队,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500余件,落实促农增收生产事项20余条。村民通过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让村里活动有声有色,幸福生活有滋有味。
沙雅县扩大“积分制”服务内容和范围。县委组织部将“积分制”管理同网格化服务相结合,立足基层发展需求,升级“积分制”服务内容,加速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美丽乡村建设新格局。
在海楼镇海楼村,村民们将房前屋后粉刷一新,渠里的淤泥、屋后堆放的回收地膜……全都清洁一空。驻村工作队员和村民代表组成打分队按照村组网格逐户打分,他们对庭院、房前屋后的环境情况仔细检查后,在评分表上认真写下了分数,村民们都是满意的表情。
今年四月以来,海楼村将“积分制”管理引入乡村人居环境整治,组织村民按照网格分片实施环境清洁、村级基础设施升级等工作,并进行积分评比。
初时很多村民不理解,还要工作队员和村干部上门宣传。然而当“积分制”评比各项措施落地后,村民发现只要打扫好自家院子,协助网格长做好房前屋后的环境卫生,居然真的能用获得的积分换到生活物资,慢慢大家由观望转变为参与。
很多村民开始争着做环境卫生志愿服务,凭积分到“文明超市”兑换米、油等日常生活用品。为帮助在外务工等异地村民加强庭院建设,村“两委”还帮助异地村民发布积分悬赏,委托在村生活的村民代为清理家中庭院、采收作物,实现“积分”和志愿服务正向流动。而外出务工的人也通过代销农产品、捐赠生活用品到日间照料中心等方式参与积分活动。
改良过后的积分制调动更多村民积极性,大家改变了观念,齐心协力做好乡村人居环境整治。
庭院整洁,加5分;积极参与村里组织的公益活动,加3分……做好不但能用积分换物资,还能登上村委会宣传栏光荣榜,可以参评“星级文明户”等。
这样既有“面子”,还有“里子”,很快村里村外环境“大变样”,村里环境整治的井井有条。
转变发生在日常,海楼村党支部书记伊斯马伊力·阿卜拉自豪地说:“以前村里开展活动,全靠党员示范带动,村民都在边上看。现在‘积分制’实施后,大家纷纷响应,村里氛围提升了很多,村干部们也有了干劲。”
2021年以来,沙雅县在乡、村层面积极探索“积分制”,以问题为导向,立足乡村实际,实施“积分悬赏、张榜公示等管理方法,通过小积分来“撬动”乡村治理大提升,先后评出自治区级乡村示范村3个、地区级“美丽庭院”示范户120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