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
江西湖南等旱情严重 形势不容乐观
9月20日,湖南省水利厅发布了防旱抗旱工作报告:全省122个县市区全部达到中度干旱以上级别,其中97个县市区达到了特旱标准。多地持续缺水,就连湘江、洞庭湖里面的鱼,也都被晒成了小鱼干。
同时,通过气象预报显示,未来10天内,湖南大部分地区,仍将持续无雨,这将让旱情进一步加重,最快也要等到10月初之后,随着冷空气全面南下,旱情才有望得到缓解。
此外,根据央视新闻的报道,除了湖南之外,江西、安徽等地,也同样出现了持续性的特重气象干旱,例如往年同期被滔滔江水淹没的长江安庆段,如今水位已经降到历史同期最低值,银色滩涂肉眼可见。
持续的旱情让民间不少上了年纪的老人担忧,因为自古以来,民间就流传着关于“大旱后必有灾”的说法,特别是前段时间的四川地震,更是让不少老人相信,这是川渝地区极端干旱导致的地震。
那么,大旱之后必有灾的说法到底准不准确呢? 古书记载的“大旱之后必有灾”,这里的“灾”分别指的是地震、蝗灾、水涝和瘟疫这四种灾害,上了年纪的老人称,这些都是古代先民们总结出来的经验之谈,准确率非常高,那么,真的如此吗?
我们先看“大旱之后必有地震”的说法 这种说法是从公元前780年发生的“岐山大地震”之后,才开始于民间流传开的,因为在当时的岐山大地震之前,当地的确发生了很严重的旱灾,于是,这种情况在古人眼中,就被认为是“阴阳地气不和”导致的。
随后,到了现代地震预测学中,我国著名地质学家耿庆国通过对史上多起大地震的研究分析,总结出了一套在国际上颇受认可的“旱震理论”,认为若是一地出现了持续性的旱灾,那么,持续时间越长,波及范围就会越广,在旱灾结束后的1-3年内,发生6级以上大地震的概率就越大。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耿庆国的“旱震理论”竟屡次被“验证”。例如在1972年,渤海北部、华北等地区都出现了持续性的旱灾,随后,在1974年5月,耿庆国预测在1975年前后,辽宁、河北、内蒙、山西这四个省份中,都有可能会发生7级以上的大地震。
结果在1975年2月和1976年7月,辽宁海城、河北唐山分别发生了7.3级大地震和7.8级大地震。
不过,对于民间“大旱之后必有大震”的这种传闻,目前有很多科学家是不认同的,例如来自中国地震台的研究员孙士鋐就曾表示:预测地震是非常复杂的系统,“大旱之后必有大震”这种说法并不能作为地震预报的依据,科学界现有的理论观点,还不足以证明这种说法的正确性。
我们再看第二个“大旱之后必有蝗灾”的说法 在古代,人们认为蝗虫是上天派来的害虫,是为了惩罚人们的过错。不过,现代科学认为,之所以在旱灾结束后,有可能会出现蝗灾,是因为干旱的环境里,更加有利于蝗虫产卵。
这样一来,等到旱情结束,随着外界环境重新变得温润,那么,就会让更多的蝗虫孵化出来,若是处理不及时,自然是很容易诱发蝗灾的。因此,这一说法的确是有科学依据作为支撑,但现在我国的抗蝗灾手段已经非常完善,各位并不需要有此方面的担心。
那么,“大旱之后必有水涝”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在古代,人们相信旱灾发生的时候,地面上的水分会被吸收到天上,这样一来,等到下雨的时候,这些水分就会重新回到地面,由于干硬的土地无法吸收这么多的水分,自然,就会出现洪涝灾害。
那么,这种说法是否有科学依据呢?
我们看一个案例:在8月25日,四川在持续干旱之后,迎来了一场强降雨,在当时,很多专家都发出预警,让各位注意防范水涝。
这是因为从科学角度来说,持续的高温干旱,的确会让地表的土体收缩干裂,这样一来,雨水就会顺着土地的裂缝,快速下沉到内部的岩土层之中,这样一来,当岩土层在雨水的浸泡、冲刷下,开始变得没有那么稳固,的确易导致泥石流、山体滑坡等灾害的发生。特别是在一些发生过持续干旱的山区,在旱情之后的强降雨中,更是容易出现以上灾害。
最后,再让我们看一下“大旱之后必有瘟疫”这个说法 之所以在古代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古代医学不发达,人们也不具有健康意识,所以,在旱情结束之后,伴随着降雨的来临,就很容易滋生病菌,自然,若是人们没有提前做好准备,抗传染的能力比较差,也就容易造成疾病的传播。
不过,这种情况在现代是不需要担心的,至少在我国,各位是可以把心稳稳地放在肚子里,因为这么多年来,我国早已经拥有完善的抗灾救灾体系,即使出现了不好的苗头,也很快就会将其扼杀在萌芽阶段,因此,各位是不用担心,瘟疫会在社会面传播。
以上,就是关于旱情结束之后,民间的几种说法,那么朋友们,在你们看来,你们最担心哪一种情况的发生呢?欢迎留言讨论!
- 上一篇:兴新风聚乡贤 搞产业谋发展
- 下一篇:财达证券大智慧(河北财达证券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