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
“提前还贷”现象背后折射理财困境
揭发了将房贷转换成经营贷、通过全款买房后套取消费抵押贷、信用抵押贷等贷款的乱象。证券时报记者发现,一些购房者计划利用这些低利率资金去提前还贷,其中的违规风险需高度警惕。
那么,选择全部还掉房贷让自己“告别房奴”,还是还掉部分房贷同时持有一些现金,还是继续用手中的闲余资金投资或创业?在这些选择背后,不同人有不同的选择,本质上是对资金在不同时期使用方式的选择。不过,对于像小婉这样的年轻人来说,在当下放弃资产增值的可能性,寻求一种资产上的“安全感”,更多的是出于一种理财焦虑。
“我手上刚刚到期了一款3年期理财产品,当年购买的时候银行理财经理很有信心地告诉我,同类型的产品收益很稳定,3年期的年化收益率达到4.5%不是问题,但最近到期后算下来年化收益率才3.3%,我手里买的好几种投资理财产品还一度发生亏本的情况,定投的基金收益也不容乐观。”小婉说,“先不说炒股和投资基金,在房地产市场的持续调整下,我们对买房态度更为谨慎,现在实在是找不到更好的投资方式。”
今年以来,资管新规使得“刚性兑付”被打破,权益市场表现又不尽如人意,投资的预期收益走低。投资者面对收入和投资的不确定性时,如果找不到更高收益的投资渠道,闲置资金用于提前还贷就成为选择之一。除此之外,银行客户经理也开始推销保险产品,这也赢得了一些人的青睐。
“近一年多的时间以来,存款和理财产品利息不高,很多客户会配置一部分资金做中长期的保险产品,现在银行卖保险的数量比前几年多了很多。”一家地方银行客户经理陈龙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虽然银行卖保险不是什么新鲜事,但过去不受待见的保险产品正在被人重新重视,耐人寻味。证券时报调查记者发现,大多数银行都在推销养老型理财、终身寿险等储蓄型保险,“长期稳定”成为主打卖点。多家险企发布的中报数据都显示,银保渠道保费增幅明显。例如,今年上半年太保寿险银保渠道实现保险业务收入178.28亿元,同比增长876.3%。
多位银行理财经理也表示,每次降息政策发布,都是销售储蓄型保险产品的好时机。不过,多名受访业内人士认为,LPR下调对保险业直接影响并不大,保费增长关键还是看居民收入预期复苏情况。
中国综合开发研究院金融与现代产业研究所副所长余凌曲表示,保险产品就是“全生命周期”投资的典型产品,以后在个人养老金账户下,保险类产品肯定会成为配置重点之一。“关于提前还贷,这是一个特殊阶段性产物,房贷定价基准发生了变化,从原来基于央行基准利率转变为基于LPR定价,LPR不断降低使得提前还贷变得更加划算。不过,如果把时间线拉长,市场投资机会还是很多。”
IPG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表示,要解决居民的理财困境,还要加力建设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加大开放公募REITs试点等投资品和金融产品创新的步伐,在促进居民储蓄存款转化为实体投资的同时,也为居民理财投资增加更多的机会和渠道。
当前,各地纷纷加快推进国际财富管理中心建设。对此,余凌曲认为,政策的一个重要方向是让更多普通老百姓获得财产性收益。居民需要转变观念,一方面是需要提高“财商”,另一方面“基金投顾”等机构提供资产配置建议也尤为重要。“我们调研发现,很多机构在积极布局和探索基金投顾业务,包括基金公司、证券公司还有银行等。不过,国内基金投顾才刚开始试点。从美国成熟经验看,基金投顾占基金投资比重超过一半。基金投顾解决的是机构和投资者利益统一问题,在我国占主流的是基金销售思维,所以机构会鼓励投资者卖掉旧产品、买新产品,获取销售产品佣金收入;投顾是按照管理规模甚至是收益分成来获得收入,利益和投资者相对一致。”
- 上一篇:板块轮动加快 如何布局?“金九银十”还能期待
- 下一篇:非恶意欠款如何申请消除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