妍妱商业

经济

A股商誉首破1.4万亿元 警惕高商誉个股“爆雷”风

时间:2022-09-12 02:57

  有数据显示,截至三季度末,A股商誉首破1.4万亿元,创历史新高。在本栏看来,接近年底,高商誉个股需要者特别注意,尤其是那些业绩承诺快到期的中小创个股,商誉减值的风险更大,者应规避相关风险。

  并购重组在A股市场十分普遍,而绝大多数上市公司在收购标的资产的时候都属于溢价收购。简单来讲,这些溢价部分,在财务报表上的反映就是商誉。商誉并非一成不变,每年上市公司都要根据对应的标的公司经营情况等进行减值测试,如果标的公司经营业绩正常,业绩符合预期或者超预期,那么商誉就不存在减值的风险。但如果标的公司出现经营异常,或者业绩承诺未达标,那么对应的商誉就要进行减值准备,进而对上市公司的年报业绩构成负面影响。

  商誉减值有很多复杂的原因,有的是因为标的公司所处行业突然发生变化,有的是行业激烈竞争导致盈利能力下滑,这些有可能属于不可控因素。但从上市公司角度来看,如果在当初购买标的公司时形成的商誉值太高,本身就存在巨大的后期风险。通常而言,商誉值高是由于当初收购时标的公司估值溢价率较高,而高溢价率通常对应的是高业绩承诺。

  如果业绩承诺不能按期完成,就会导致商誉减值,这对于上市公司当期的利润影响而言,可能是灾难性的打击。毕竟巨大的商誉一旦减值,将面临上亿元乃至数亿元的计提,对于盈利能力一般的上市公司而言,即便是当期正常的业务盈利能力很好,但在巨额的商誉减值面前也会显得微不足道。

  而且,上市公司一旦出现大额商誉减值的情况,公司在二级市场将会受到信任危机,者会用脚投票,导致公司股价出现重挫。与此同时,巨额的商誉减值还会对上市公司的形象造成不利影响,者会认为公司的并购重组战略有问题,或者有盲目并购嫌疑。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小创曾掀起一波并购小高潮,按照三年的业绩承诺期来看,标的公司的业绩承诺期都已经或者即将进入尾声,而在业绩承诺期过后,有些标的公司的经营业绩会出现变脸情形,这将让相关上市公司面临更多的商誉减值风险。对于此类个股,者更要提高警惕,对于业绩稳定增长的上市公司可以适度布局,但如果有业绩波动幅度较大或者已经出现增速放缓迹象,则应该考虑远离。

  在本栏看来,者对于可能存在商誉减值风险的公司甚至可以抱着怀疑的态度,在相关标的公司公布年报之前不去布局。如果者实在看好相关标的公司,可以等到年报公布之后,商誉减值风险消除后再行买入,毕竟规避风险才是长久盈利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