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
港股火爆令A股失血?南向资金还有多少“子弹”
近期,南向资金持续大规模净流入,港股市场也成为全球金融市场最亮眼的“仔”。值得注意的是,在连续14个交易日净流入规模超百亿港元之后,本周五,南向资金全日净流入规模为93.66亿港元,跌破百亿港元。
关于港股市场是否过热、是否还能入场,港股未来是否分流A股增量资金等问题,市场也出现热议。
中信证券1月24日表示,当前南向资金呈现高度理性流入的状态,并未出现过热特征;未来南向资金流入港股速度会有所放缓,不会对A股增量资金产生明显分流。国泰君安证券最新测算,主动偏股型基金的港股可加仓额度约5000亿元。
资金南下速度或将放缓 但空间仍大
数据显示,1月22日,南向资金单日净流入金额为93.66亿港元,跌破百亿港元。而在1月4日至21日的14个交易日中,南向资金净流入规模均超百亿港元,1月18日至年初以来,前十大成交个股净买入占同期港股通净买入额的比例为83.5%,其中中国移动、中国海洋石油和3只受美国“禁投令”影响的个股就占到34.4%,呈现高度理性流入的状态,并未出现过热特征。
中信证券也指出,近两个交易日上述3只标的流入明显放缓,整体南向资金流入速度也相应放缓。据测算,南向资金中公募基金贡献量不超过50%,当前存量主动型权益基金对于港股的最大增量规模为4816亿元,考虑到南向年初至今净流入规模就已经达到四季度主动偏股型公募基金持有港股市值为3337.49亿元,较三季度环比增加1366.16亿元;占股票市值的8.59%,环比抬升1.93个百分点。事实上,自下半年以来,南向资金累计净流入达5184.6月后发行的基金情况,当前内地公募的港股市值占比为22.67%,距离非“港股”基金股票资产中港股50%的比例上限较远,经测算,主动偏股型基金的港股可加仓额度约5000亿元。
预计,在港股估值保持吸引力的前提下,南下资金近年年均流入潜力可能维持在5000亿-6000亿元的高位。
港股升势明朗 不会虹吸A股
资金大规模南下会否分流A股增量资金,也是市场关注的焦点。
中信证券测算,1月新发基金规模至少超过3000亿元,未来两个月新发基金集中建仓将为市场继续带来充裕的增量资金。南向资金当中公募基金贡献量不超过50%,因此,港股未来对A股增量资金不会产生明显分流。
国盛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张启尧1月24日也表示,当前已是增量市场,不能用存量博弈思维看问题。南向资金规模突然“膨胀”,其中很重要一部分原因在于公募基金的加速发行。以来,随着公募基金的快速发行,其配置港股的比例也在逐季提升。以来公募基金发行进一步加速,至今偏股型基金发行规模已达3418.9亿元。在1月尚未结束的情况下,已创下单月发行规模历史新高。在存量和增量的共同推动下,南向资金引领了港股“明明白白”的牛市,而A股市场也同样受益跨年行情再创阶段新高。
对于港股后市,券商普遍表示看好。
中信建投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张玉龙表示,后续仍可能看到基金港股仓位的进一步提升。一般而言,配置港股仓位不高于基金股票资产的50%,也在合同规定上为港股仓位上升提供可能性。
中金公司认为,相对来说,现阶段港股比A股有更多机会。首先,中国经济仍在复苏,自上而下估计香港中资股将实现15%-来港股上市规则的变化,吸引国内新经济类公司持续在香港上市,也对内地资金形成吸引力。
聚焦科技与消费领域
对于者,该如何把握港股市场的机会?
国泰君安证券梳理四季度主动偏股型基金持有港股情况发现,重仓行业的前五名分别为资讯科技、非必需性消费、金融、必需性消费和工业,重仓行业市值分别为1190.13亿元、296.70亿元、179.75亿元、161.39亿元和100.35亿元。此外,加仓行业的前五名分别为资讯科技、非必需性消费、必需性消费、金融和医疗保健。总体上,伴随全球经济修复,叠加港股市场在新兴和特色产业标的方面的优势,科技与消费板块受到追捧。
中金公司表示,当前港股可以从四条思路选股:一是优质互联网及科技领域龙头;二是A/H两地上市港股大幅折价、大市值、估值偏低、基本面稳健或改善的港股;三是A股相对稀缺或在港股具备特色的独特公司;四是近期受事件影响估值大幅下降的龙头蓝筹公司。
中信证券建议继续战略性增配性价比更优的港股,重点关注长期配置价值和短期交易机会兼顾的互联网龙头、电信运营商和在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