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
四川盐亭:“三建三抓”创社区治理新格局
四川省盐亭县位于绵阳市东南部,全县土地面积1645平方千米,户籍人口54万,常住人口37.7万,辖16个乡镇、1个街道办,有189个村、65个社区。近年来,盐亭县高度重视社区建设,把加强社区建设作为服务居民群众、搞好城市管理、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抓手。从城市社区建设抓起,规划大手笔、资金大投入,着力于解决社区工作用房和公益性服务设施、理顺管理体制、转换社区功能、完善服务机制、创造特色等方面求突破,并逐步向场镇社区延伸,实现了整体跨越发展。
2021年,盐亭县成功申报第二批城乡社区治理试点单位,承担试点任务5个,在认真学习先进县区经验的基础上,盐亭县结合实际,精心准备,将深入推进城乡社区治理试点为突破口,着力探索新理念、新机制、新模式、新场景。
盐亭县社区治理创新实施“三建三抓”,促进社区阵地建设进一步完善,居民议事协商机制进一步健全,社区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小区环境进一步改善,居民素质和主动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明显增强。2022年6月,试点工作成功通过四川省民政厅城乡社区治理试点第二评价工作组的绩效评估验收。通过试点,街道和社区基本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试点社区基层治理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建阵地提升社区便民服务能力
依托试点对社区阵地进行“1+N”便民化、亲民化改造。以党群服务中心为1个核心,根据社区实际个性化改造“日间照料室”“儿童之家”“人大代表之家”“党员活动室”“阅览室”等综合性服务用房,改造面积共计2000余平方米。通过去机关化、形式化、去办公化、增亲民化,增添社区“家”的温暖。
建队伍凝聚多元化力量参与社区治理
一是以此次社区试点为契机,公开优选15个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购买服务项目23个;二是采取“1+N”机制,培育本地社会组织及社工人才。新建社工站1个,社区社工室4个,孵化培育本地社会组织16个,培育持证社工5人;三是激活社区居民需求,扩建志愿者队伍40支3000余人。目前,已开展疫情防控、环境整治、邻里互助等志愿活动200余次,服务居民达40000余人。通过以上方式,激活了多方力量参与社区治理。
建机制完善社区服务制度保障
在建立社区治理长效机制上深度挖掘,以点带面,成功探索社区治理新理念、新机制。一是居民自治能力有效提升。结合社区治理中“三无楼栋”管理、“居民议事参与度不高”等难点,探索成立管理楼栋的“自治会”、协助社区治理的“三长联制”、收集社情民意的公园“移动议事亭”等自治机制,充分激发居民自治意愿,提升自治能力和水平。二是矛盾纠纷化解能力显著提高。实施“三杯热茶”“三日互动”、弥江社区“平安楼栋”等项目,为社区志愿者参与邻里纠纷化解、和睦邻里关系探索了新路径。三是社区服务质量明显提高。社区治理试点项目为征集居民意愿设置,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此次试点在社区公众服务、特殊人群服务等方面积极探索,形成了宝贵的经验。
抓活动激发群众参与热情
通过组织文体节目、“坝坝茶”等活动大力宣传社区治理试点工作,提高知晓度,得到群众支持。同时,试点项目实施过程中,始终将活动作为载体,在活动中推进项目实施、在活动中服务群众、在活动中打通社群关系“最后一公里”;开展表彰活动,对“最美志愿者”“好公婆孝儿媳”等进行大力表彰,弘扬正能量,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抓短板增强现代化治理水平
通过居民代表大会、居民大会、微信群、qq群、设置意见建议箱、直接上门等方式广泛征集居民意见和需求,了解社区存在的问题和短板,量身定制服务项目、服务内容。比如,“社区服务项目化”就是将社区日常管理中存在的留守儿童教育、老旧楼栋治理等问题打包成项目,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由社会组织、志愿者具体实施补齐短板,在回应居民关切中提升社区治理能力。
抓创新激发社区治理活力
一是场景再造。阵地建设上进行了新颖设计,更贴近亲民便民需求,使群众眼前“焕然一新”;二是科技赋能。凤灵街道的和谐“e”家亲、滨江社区的“滨江e+”智慧平台都很好地融入了科技元素,通过数据集成、人工智能为办事群众提供便利;三是模式创新。通过社会组织承接项目的方式,为居民提供更专业、更周到的服务。解决了小区环境“脏乱差”“邻里矛盾”“特殊困难群体”等难点痛点,为全县的社区治理开拓了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