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
民族团结之花常开长盛
宁城县位于内蒙古赤峰市南部,历史悠久、风光秀美,辽代中、后期国都中京大定府在此设立,素有“千年古都、山水宁城”之称。全县总面积4305平方公里,辖13个镇、2个乡、3个街道,305个行政村、21个社区。全县总人口60.2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8.9万,有蒙、汉、回、满等25个民族在这片热土上团结奋进、共同繁荣发展。
宁城县委、县政府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使各项工作与民族团结紧密融合,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成绩斐然。
以“党建+民族团结进步”,高位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工作
宁城县把学习新时代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作为县委和政府的重要政治任务,作为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重点内容和各级各类培训必修课程,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宣讲”活动,大力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促使各族干部群众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 ”思想,增强“五个认同”,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想之本。
宁城县把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纳入宁城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成立了以县委书记、县长为双组长,组织、宣传、统战、民族等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创建工作经费列入县本级财政预算。结合宁城县实际,编制了《宁城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发展规划》。组织召开宁城县县委民族工作会议、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动员大会、全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推进会等专题会议,切实做到认识到位、组织到位、措施到位、工作到位,推进全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向纵深发展。2021年,宁城县创建成为内蒙古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
宁城县在各乡镇、学校、企业、机关等单位开展《我身边的民族团结进步故事》巡回讲演活动350余场,营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浓郁氛围。
宁城县在培养使用、选拔干部方面,突出“明辨大是大非立场特别清醒、维护民族团结行动特别坚定、热爱各族群众感情特别真挚”的政治标准,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干部。
以“文化+民族团结进步”,培植民族团结根基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宁城县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地域文化、民族特点有机结合,深化辽中京文化、陪嫁牡丹文化、小黑石春秋战国文化等特色历史文化研究,挖掘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历史根源。成立了清格尔泰蒙古语言文化研究中心、铢铢镲民族民俗打击乐研究协会、契丹御绣等协会组织,弘扬蕴含其中的民族团结进步内涵。举办“那达慕”等传统体育盛会,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积极组织乌兰牧骑深入城市社区、农村、学校等基层一线,将红色故事、党史学习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中,先后创作展演了现代评剧《忠诚》、歌曲《红色宁城》等优秀文艺作品,为各族群众搭建了交往、交流、交融的舞台,构筑起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为民族团结培植了文化根基。
以“产业+民族团结进步”,推进民族工作纵深发展
宁城县大力推进县域特色产业提质升级。争取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将培育壮大特色农业产业作为促进民族团结与地区发展的重要举措,发展设施农业、林果、肉牛养殖三大主导产业,使各族群众生产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改善。目前,宁城县设施农业总面积已达51.5万亩,果树经济林面积达25万亩,肉牛存栏45万头,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产业发展带来的红利,让各族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也感受到了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巨大力量,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度认同,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迈步新征程,宁城县各族干部群众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各族人民智慧和力量最大限度凝聚起来,同心协力,不懈奋斗,共同谱写新时代宁城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