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
用创意点亮乡村
7月5日入夜,福建省连江县溪园三落厝乡村度假酒店宽敞的绿草坪上,凉风轻抚,一场由福建省乡村振兴研究会主办,福建省乡村振兴研究会乡村文旅专委会和福建省海峡文旅创意产业协会共同承办的以“创意点亮乡村——乡村文旅创意探索与实践”为主题的沙龙正热烈的进行。皎洁的月光下,人们畅谈着如何通过创意点亮美丽的乡村。
乡村振兴千头万绪,以旅游为主线的乡村文旅已率先行走在路上,围绕乡村文旅主题开展的各种探索和实践如火如荼。
“福建省政府早在2016年就提出,在城乡规划中要注重‘留白、留绿、留旧、留文、留魂’,其中的旧、文、魂就是中国乡村的乡愁、文化、魂魄,这些都将成为乡村创意的源泉。”福建省乡村振兴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王胜熙常年从事城乡规划研究和实践,在他额推动下,福建省的龙潭村、石圳湾村、南岩村等一批山区村落已经成为创意赋能乡村文旅的受益者。
创意在乡村文旅实践中有怎样的现实意义?如何实现创意与乡村文旅的有机衔接?不同的乡村该怎样将创意与在地文化相结合?福建省乡村振兴研究会副会长、原福建省旅游局副局长郑维荣认为,乡村文旅要做得好,首先要深入挖掘本土文化,精准提炼在地文化特色。福建的茶文化、惠安女文化、郑成功文化、朱熹文化都是深具福建特色的文化,这些文化资源如能善加运用,能够成为当地独具特色的文化标签和旅游标签。同时,每个地方都应选准属于自己的文化主题,切不可照搬照抄,一味模仿。台湾的草莓小镇、薰衣草公园、无锡的拈花湾禅修小镇等,无不是主题鲜明、定位精准的文旅个案。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各地政府已越来越重视对传统村落和文化遗存的保护利用。在如何保护、怎样在乡村文旅中讲好文化的故事这件事上,福建省乡村振兴研究会常务理事、厦门朗乡投资公司董事长李亚明有着切身的体会和多年的实践。连江县杜棠村的三落厝,是一座有着近400年历史的乡村老宅。在已经残破颓败的老屋前,李亚明和他的设计师团队发现了历史、读出了故事、找到了这座大宅辉煌数百年的肌理和脉络。在他的带领下,只用一年多时间,这座古宅获得重生,如今已然成为福建具有标杆意义和价值、美轮美奂的乡村度假酒店。来到这里的访客,首先听到并被打动的,无不是历代古宅主人辛勤劳作、努力打拼的优良家风和精神遗存。没有就此止步的李亚明,将这种文化引领、创意提升的理念又带到他的下一个作品——山东省淄博市的颜神古镇,那里将成为乡村文旅与工业遗存复兴的另一个样板。
乡村文旅产业作为激发乡村活力和城乡文化连接的关键要素,正在成为当下城乡发展的新兴密码。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主任袁勇麟认为,乡村有着中国最古老、最传统、也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元素和传统技艺,这些都需要专业团队进行挖掘、提炼、提升,这些前期的投入对于文旅项目具有事关成败的意义。他以台湾薰衣草森林为例,抽丝剥茧般解读了乡村文旅项目中文化和创意的非凡价值。
近年来,台湾乡村文创风生水起,带动和引领了台湾乡村旅游的振兴和提升。福建省闽台文化交流中心原主任黄星长期从事闽台两地文化交流,积累了大量丰富和精彩的乡村文旅创意经验。他所做的《台湾乡村文旅的创意经验——台湾眷村改造案例分享》。从“设计翻转、地方创生”角度介绍了台湾在“眷村”改造过程中所植入的种种创意经验,让与会者从“眷村文创”中得到灵感和启示。
岑晓华,一位“70后”女性,近年来大多数时间奔波于福建山区的山山水水和田间地头。由她发起成立的“福建省创新研究院”,近年来通过汇聚社会各方资源和力量,为乡村送去了新思维、新观念,培养和造就了一批热心乡村事业、醉心田间地头的城乡青年。他们当中,既有走出家乡后回来创业的在地青年,也有放下城里优渥生活来到乡村的“80后”“90后”们。他们在孜孜以求吸吮乡村文化营养的同时,也将自己年轻的热情和思想融入到乡村和乡村文旅事业。岑晓华认为,乡村振兴,人是第一位的,启智则是唤醒乡村的最好途径。
为了发展乡村经济不断输血而乡村经济自身若缺乏造血终究不可持续。福建省乡村振兴研究会会员、闽江学院教授吴金林从输血与造血、 产出发展与环境保护、制度规范与机制激活、产业融合与一村一品等九个方面分析了新时代乡村振兴的九大关系。《文旅赋能乡村振兴,体面的资本退出机制》,福建江夏学院设计与创意学院教授陈莺娇独辟蹊径,从这个特别的方向分享了她的研究成果。
成立于2020年的福建省乡村振兴研究会,是国内首个省级乡村振兴研究组织。研究会成立一年多时间里,在开展乡村振兴战略理论学术研究、积极推广宣传乡村振兴方针政策的同时,走山区、进沿海,在田间地头、在农户村舍,了解基层需求,探寻乡村热点,组织各领域专家深入乡村一线,为乡村和基层提供咨询和服务,受到基层干部群众的欢迎和好评,走出了一条社会组织服务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 上一篇:福建浦城:首次完成断路器自主实施更换
- 下一篇:我国多措并举助企稳就业